在规模化猪场的管理中,驱虫是保障猪群健康、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环节。然而,在驱虫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陷阱。
一、驱虫药选择不当
一些猪场在选择驱虫药时,可能只关注价格,而忽视了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不同的驱虫药对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效果各异。例如,阿维菌素对疥螨有较好的效果,但对蛔虫、鞭虫的作用有限;而芬苯达唑、阿苯达唑等复合型驱虫药的驱虫范围则相对较广。
避坑指南:要根据猪场常见寄生虫的种类,选择广谱、高效且安全的驱虫药。同时,不要频繁更换驱虫药,以免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在使用新的驱虫药前,最好先进行小范围试验。
二、忽视驱虫时间
没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驱虫,可能导致驱虫效果不佳。仔猪过早驱虫可能会对其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过晚则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严重。而成年猪如果驱虫时间不当,也可能无法有效清除寄生虫。
避坑指南:仔猪一般在断奶后一个月进行首次驱虫,之后每隔三个月驱虫一次。每年的三四月份和十月十一月份是驱虫的较好时机,可进行全场全面驱虫。首次驱虫后,需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二次驱虫,以彻底清除虫卵。
三、重成虫轻幼虫
很多猪场以驱虫后排出成虫的多少来判断驱虫效果,认为成虫排出越多效果越好。然而,这可能意味着驱虫方案未能有效控制幼虫阶段的寄生虫,成虫排出只是寄生虫感染严重的表现。
避坑指南:不能仅以成虫排出数量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观察猪群的整体状况是否改善,如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等。如有条件,可通过检测虫卵来更准确地评估驱虫效果。
四、驱虫后续工作不到位
驱虫后如果不注意后续的清洁和管理,虫卵可能会再次感染猪群。例如,不及时清理猪的排泄物,其中的虫卵孵化后会造成二次感染;或者在驱虫期间未补充营养,影响猪的恢复和生长。
避坑指南:驱虫后约两周才能逐渐见到效果,期间要密切观察猪的反应。每天及时清理猪的排泄物,并定期进行消毒。此外,要给猪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提高其抵抗力和生长速度。驱虫后的一个月内,避免投喂其他药物,防止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五、忽视环境驱虫
只注重猪体内的驱虫,而忽略了猪舍环境中的寄生虫。寄生虫卵可能存在于猪舍的地面、墙壁、设备等各处,随时可能再次感染猪只。
避坑指南: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水槽、料槽等。定期开展灭蚊、灭蝇、灭虫、灭鼠工作,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六、引进种猪时未严格检疫
引进带有寄生虫的种猪,可能会导致整个猪场的寄生虫感染。
避坑指南:在引进种猪时,首先要隔离检查其粪便及疾病感染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驱虫。只有确认无寄生虫或疾病感染后,方可转入生产区猪舍。
总之,要避开规模化猪场驱虫的陷阱,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选择合适的驱虫药,把握好驱虫时间,重视幼虫的控制,做好驱虫后续工作,同时兼顾环境驱虫以及严格检疫引进的种猪。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感染,保障猪群的健康,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此外,猪场还应定期进行寄生虫的监测,了解猪群寄生虫感染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驱虫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驱虫措施,让规模化猪场远离寄生虫的困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