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共性特征,思考落地策略,验证思路对错,确保落地实效。——教练语录!
反馈:
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的变化。中小猪场面临的猪病防控压力越来越大。最近接到不少一线案例反馈,猪场特别是重胎母猪和产后一周内的母猪出现一种共性的现象:初期母猪体温升高41度以上,一旦用药注射以后体温急剧降低到37度左右,然后出现母猪拒食、后肢站立困难、最后大部分出现猝死现象,有个例在濒死前出现呕吐、拉血、严重的腹式呼吸症状……
一旦遇到此类现象,治愈率很低,后期大部分猪场会持续的出现此类症状。
确诊:
经过对30多例此类猪场的调研、交流、反馈搜集及加上实验室的鉴别诊断,其中60%以上与小非有染。
但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大部分出现此类现象的猪场仅仅在重胎母猪和产后母猪阶段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重胎母猪阶段的损害最为突出。而在育肥、保育和哺乳阶段次之,甚至大部分猪场育肥阶段的猪群不会出现此类现象,这点是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的。
而在损失方面,与之以往不同的是清场的猪场和比率越来越少,但幸存下来的猪群所占比率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猪群平时重视应激环节、管理细节到位、猪群耐受性强的损失较小、反之,损失相对较大。
共性环节梳理:
不仅仅局限于此类问题,包括呼吸道问题、产房腹泻问题、流感问题……。我们去研究这类猪场遇到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较为共性的环节,那就是在面对较强的应激因素下,此类问题最易出现,而最终的损失程度,与猪群的抗应激能力强弱有直接的关系!
如有遇到此类问题的猪场可以回想梳理一下最近的猪场管理细节就会发现:频繁的疫苗接种、特别是刺激性较大的疫苗接种;阉割、转群、气温突变、湿度较大……这些应激因素参与下最易出现,而应激因素越多、应激程度越大而处理越不到位的情况下,损失较为严重,是不是这样?
那么在这样的共性问题之下,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性的问题:如何有效的降低应激因素的影响,进而有效的提升猪群的耐受性,从而有效的降低猪场中枪的几率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侧重点!
至于这个思路正不正确,适不适合你,有没有实效,是需要大量的一线实操来验证的。
思路及实操:
思路的基础源于现场,实操的意义在于执行。我们在近两年的养猪过程中,会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问题,那就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生长速度、性价比、料肉比的思路已经不能满足中小猪场的需求,而追求契合性的养猪思路往往更适合大多数中小猪场。
很简单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大部分中小猪场来讲,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管理较为粗放、软件实力相对较差……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如何承认这种差距,而在事实的基础上做有效的弥补及追求契合性的养猪方案及验证、优化及完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题。
比如我们的母猪饲养过程中,是小圈饲养、有效降低密度还是继续沿用限位栏饲养?营养标准是追求契合性还是追求所谓的性价比?对于猪病的防控思路是以猪为本还是以自己的认知为本?在践行的过程中是追求以结果为标准还是以自己的喜好做选择?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细节问题。同样是猪场遇到问题,为什么人家的损失比自己小?为什么人家的投入成本比自己低?为什么遇到同样的问题之后别人的解决周期那么短、损失那么低……而自己呢?投入大、损失大、始终稳定不了?难道仅仅是运气使然?
所以,有思路不重要,有实操很重要,能通过实操来不断的验证思路的价值并保持有效的验证积累、优化和完善更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猪场遇到问题之后无论是挽救性的方案执行及实施还是预防性的策略实施之后出现差异的本质原因所在。
经验:
应激问题在当前中小猪场饲养过程中的意义是需要损失来加强认知的,这是铁则。
但对于当前很多猪场来讲,以往的生产流程及习惯中,都伴随着强应激环节的风险,如何通过自身的猪场实况和生产认知及习惯不断的摸索和验证,尽可能的避免强应激的环节和问题,就成为一种选择和能力问题。
而对于强应激环节的处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比如最近我们要对于猪群免疫五哥这个应激几率相对较大的苗,那么我们在免疫前是否对于猪群的整体抗应激能力有个较为直接的预判?是否有针对此问题的一个先觉性的预防措施参与?是否对于在接种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有一个较好且有保障的应激预案做准备……?
在实际的养猪生产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此类问题,但我们有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认知和习惯吗?这是需要每天都问自己的问题。
特殊时期,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
故而,对于猪场在生产过程中的应激环节处理,不单单是一个认知问题,更是一个选择问题,亦是一个习惯问题,对于应激问题的处理思路、实效及执行结果,会最终影响猪场的稳定度,这是我们践行出的实战经验总结,至于能不能对你现有的猪场带来参考价值,这注定又是一个做与不做,验与不验的简单选择题!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