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明白自己在养猪业发展中的历史价值,可能会更有意义。有些人是一朵浪花,有些人只是一滴小水珠,但我们都在时代的浪潮里。
以生命周期的维度理解养猪业的发展进程,可以更容易“建立自我”,少走一些弯路。我是谁?我属于哪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怎样的共同特点?我身处行业哪个发展阶段?
50、60后?50后有着吃不饱的深刻记忆,60后是刚能吃上饭的一代。当他们正值青壮年,养猪业开始走向工厂化、集约化;他们在人工授精、配合饲料、疫苗兽药、机械化、养殖模式等领域敢于开拓,把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努力奋斗并付诸推广、实践,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50、60后太熟悉一家一户养猪的时代,经历过一穷二白,更深刻理解“中美”的差距。他们参与和推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也的确见证了这些模式的高效,满足了人们美好生活和动物蛋白的需求。所以他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可能更偏向“美式现代化”。
到了今天,50后都退休了,部分60后仍在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位置上,但60后也开始陆陆续续退休。总的来说,50、60后是主要解决“吃饱”问题的引路人,是养猪业“数量”发展阶段的主要参与者。
70、80后?当70后正值青壮年时,“杜长大模式”的养猪业已有一定基础,能繁母猪数量处于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养殖、还是产品销售,都遇上了好时机。如今,70后精英已进入决策层。而80后遇上的是大学扩招,是正式成为畜牧兽医产业工人的一代。8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参与了养猪业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享受了城镇化的快乐,但也真真切切感受了行业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进程,感受了环保强拆、产业转移、瘦肉精、重金属等副作用。他们也亲历了国家从吃饱到吃好,民族自信心逐步建立的阶段。他们是反思的一代,现代化,不一定只是“美国模式”?“欧洲模式”也可以?可不可以有中国元素?
到了2022年前后,养猪业“内卷”的热议,标志着从“数量”向“质量”迈进。已进入决策层的70、80后的部分精英,以及多数处于中层的80后不得不思考行业新阶段,重新建立自我。他们离退休还有5-25年,正需要破解“内卷”,形成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是养猪业“质量”发展的阶段的“领头羊”。
90、00后?无论是50、60后,还是70、80后,能加入到养猪业的肯定不是家里做官、富裕人家,大部分是农家子弟。那时候,家里有钱,谁会去养猪呢?但90、00后可能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农家子弟,家里也不太缺物质了。部分的90后也进入到企业中高层,但也有小部分的90后才刚硕士毕业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进入行业后,产业集中度已经很高,已趋向成熟,走在“质量”发展阶段,无论他们进入养殖端,还是产品端的销售,晋升的速度都比不上以前。如果跑销售,没有前辈带着,可能连客户都约不到,见不到。所以很多90、00后,选择考研、读博、留学等等,他们已不仅仅是畜牧兽医产业工人,更可能是产业高级知识分子了。甚至也不一定是畜牧兽医专业,可以是管理、营销、信息技术等专业了。
总的来说,90、00后成长过程中看到了国力的不断强盛,他们的民族自信心相对较强。他们将是养猪业“质量”发展阶段的主力军。
当然。也不能说50、60后只解决了“数量”发展问题。事实上,一部分50、60后精英,有着更大的历史底蕴和格局,仍在思考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无论哪个年代的人,都有超凡脱俗者,能前瞻数十年。
以上分析,笔者是想表达三个观点:
一、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正处在养猪业“质量”发展阶段的开端,正在踏入多样化时期。以前,从事养猪业的,要么是农民,要么是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但现在,不再仅限畜牧兽医专业,还有管理、营销、生命科学、器械、信息、AI技术等。同样,养猪业的组织形态也已多样化,从散养户,到专业户、猪场、养殖公司、农牧公司、食品公司、集团,再到资本“某某系”。一个集团企业里,可能既有60后,又有70、80、90甚至00后。模式有代养、自养、公司+农户、种猪公司、专业育肥等。而多样化,正是“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
多样化,既是进化的基础,也是竞争激烈的缘由。我们不仅要内部团队人才梯队科学合理,还要懂得我是谁,做什么,不做什么,怎样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竞争。谁不提升自己,适应新时期,谁就要被淘汰。
二、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共同特征,因为他们经历了同时代的事。这些特征,可能对我们养家糊口赚钱意义不大,对企业创造利润没什么帮助,但总得要观察者去思考和总结,为行业提供另一个维度的思考。
三、因为生命周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但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根“接力棒”。我们得知道,所谓“承上启下”,“承”的是什么,“启”的是什么;“上”阶段已建立什么,还没建立什么,“下”阶段,需要建立什么,强化什么。
这样才能更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身处行业发展哪个阶段,我的生命周期能让我做哪些事,我将要到哪里去。(作者:彭彭猪)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