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外资饲料企业加速退出中国市场》。这篇文章不知出自哪里,但在朋友圈广为传播。不知是作者并不了解内情,还是一个噱头,故意误导读者。毕竟,外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是一种信号,让很多人对中国的市场悲观。很多人问我:王老师,外资企业也不看好中国的市场了吗?因为问得多了,我就在这里说几句。
中国的饲料工业早期受外资企业影响很大,这是事实;外资企业最近几年在中国日渐衰落,也是事实。作为一个客观的人,应该正确评价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贡献和不足,把真实的一面分享给读者,而不是误导。
外资在中国有美系:如嘉吉(含收购的普瑞纳、普乐维美)、邦基(已转让其在中国的饲料厂业务)、ADM(艾地盟)、康地(美国大陆谷物公司)等公司。
也有亚系:主要是韩国和泰国的。韩国的有彩虹、希杰、先进等;泰国的有正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饲料企业。
还有欧系:欧系的代表是荷兰的泰高,还有在陕西杨凌的德国萨诺等。其余的就不太知名了。
中国深圳的第一家外资公司是正大康地,由泰国正大和美国大陆谷物公司合资。正大康地过去主要在南方,现在开始进军北方。
应该说,早期的正大和正大康地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饲料行业的风向标。正大康地也被称为中国饲料业的黄埔军校:禾丰的金卫东董事长、云南神农的何祖训董事长均有过在正大康地服务的经历。正大和普瑞纳也培养出了很多的行业精英,后来他们陆续创业,成为中国饲料业的骨干之一。普瑞纳在猪料上的“程序营销”,至今仍是众多猪料企业营销的“核”,其价值体现方式演变成当今的服务营销、价值营销,其逻辑深入中国本土企业。
不过,现在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产能严重过剩、需求下滑,竞争激烈,饲料行业中最大的一块——全价料市场已经大部分是微利经营。外资饲料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显得有些被动。
外资企业的短板大致有三个:
1、更遵守中国的法律
在安全、工作日、五险一金方面,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成本较高。尤其是安全方面,堪称楷模。
2、花钱大手大脚
在省钱方面,外资企业有点大手大脚,尤其是欧美的企业,所以,他们的营销和管理成本较高。不过,他们对员工的培训是非常舍得的。
3、反馈和决策速度慢
欧美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风格与中国企业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反馈和决策周期更长,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它们明显不如中国企业。这也让他们总是慢半拍。不过,同是亚洲的正大则不在其列,反而在战上明显先人一步。
也正是因为上述的三点原因,外资企业(除正大,非常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政商关系)大部分经营收益都在下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要退出中国市场。事实上,中国最多的时候有饲料企业15000多家,而现在才6000多家,中国企业退出市场的速度远远超过外资企业。按比例也是这样。
事实上,本次嘉吉关闭的三家公司都在哪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关闭的分别是南京、武汉和长春工厂。南京和武汉工厂由于时间较久,加上城市发展很快,它们的工厂都处于城市中心了,当地政府已经不允许生产了。而且,那些土地也变成寸土寸金的地方了。
如中资饲料企业的新希望:其泸州希望、西昌希望、南宁国雄等分子公司也是类似情况。所以,关闭几家城中工厂就说是加速退出中国市场有些牵强。而和非瘟挂上钩就更牵强了,因为南京和武汉工厂在非瘟到来之前已经决定要关闭了。
我们为何要写文章?是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为行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讯。作为专业人士,一定要客观,落笔不可情绪化和轻率,以免误导读者。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并非外资企业的拥趸,虽然和一些外资企业偶有合作,但也不是我的业务主流。写下此文,只是,让读者听到另外一种声音。
这个行业现在不敢说谁好了,谁好谁被嫉妒,现在都在传播的消息是比惨、比绝望。难道我们这个行业需要的是比惨吗?当然不是,是如何重塑信心,坚定步伐!当然,在非瘟肆虐下不能莽撞和贸然,行动和投资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非洲猪瘟之于中国畜牧业,就是一场浩劫,浩劫之下,无人会独享成果。即使你是和猪无关的,那些过去做猪业务的企业和个人也会分流而涌入其它领域,引发更激烈得竞争。所以,大家的心态还是放平和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