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非洲猪瘟之战:95万头猪的遗愿(上)

三耕天 2019-04-04

阅读()

 一种观点认为,散户因为生产周期短,管理得当的话,完全可以实现封闭养殖,与外界的病毒隔绝。而且一旦出现疫情,可以马上处理掉,因此这种模式更能减小养殖风险。
  1
 
  非洲猪瘟并不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不必过于恐慌。
 
  你还敢吃猪肉么?
 
  目前为止,敢不敢吃猪肉,并不是检验一个人是不是勇敢的标准。
 
  在这个还未流浪的星球上,从1921年发现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开始,还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例人类感染非洲猪瘟。有科研人员试图将这种病毒感染给牛、羊、马、兔子甚至老鼠,但最后都失败了。可以说,这可怜的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在自然界中唯一的宿主。
 
  近100年来,非洲猪瘟从非洲出发,穿越洲际,先后在西欧和拉美等一些国家蔓延。2017年3月,俄罗斯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2018年8月3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确认了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这例病毒,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约为99.95%。
 
  这是一个病毒的传播轨迹。从非洲猪瘟诞生之日起,它就被视为全球养猪业的“一号杀手”。截至2月18日,我国各地在疫情控制的过程中,前前后后扑杀了95万头生猪,也就是说,每20秒,就有一头猪带着遗憾永别了国土故乡。国际通行的扑杀标准一般为市场价格的50%~100%,我国现在扑杀补助为每头1200元,达市场价格的75%。
 
  这是一场持久战。在目前已发现疫情的62个国家中,仅有13个国家将其消灭了,有些国家与之斗争了35年,古巴、比利时和法国在消灭后还出现了复发。
 
  国际上通行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这与我国的处理方法基本一致。近半年来,我国陆续对生猪的养殖、屠宰和运输出台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尽可能减少疫情扩散,让更多健康的生猪免遭“毒手”。
 
  但是,非洲猪瘟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潜伏期长,最长能够达到21~23天,也就是说,理论上,有可能有少量携带着病毒、但一直没有任何临床反应的猪,在正常的屠宰检疫过程中还未发病,就被加工成为各种肉制品流向了市场。这恐怕是比扑杀大量生猪更让消费者恐慌的事情了。
 
  其实并不需要恐慌。目前这种情况极少发生,而且在少量水饺、火腿等肉制品中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并不是说人吃了这些肉,就会被感染。
 
  首先,病毒核酸离开了猪这个宿主之后,就没有了任何支撑生命活动的平台,也不能进行自我繁殖。
 
  其次,非洲猪瘟并非人畜共患病,人体细胞就像是一把密码锁,任凭非洲猪瘟病毒是把铁钥匙还是铜钥匙,都无法解开人体密码,使人体感染。
 
  最后,非洲猪瘟最怕高温,国人一番蒸炒煎炸煮,等待猪肉咸糯入味的时间,也早已将病毒杀死了。
 
  因此,非洲猪瘟并不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妳不必过于恐慌。
 
猪好多
 
  2
 
  散户养殖是不是此次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传播的罪魁祸首呢?
 
  这次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播,背后反映更多的,是产业安全的问题。
 
  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靠种出来或者养出来的。可以说,非洲猪瘟给了我们一个窗口,来洞悉生猪养殖这个巨大的产业。
 
  首先是养殖模式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生猪养殖和产品消费大国,每年生猪的养殖量和存栏量都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国内猪肉的消费量更是占到总肉类消费的60%以上。
 
  而从养殖规模来看,存栏500头及以上母猪的大型规模化养殖仅占28%,按照马云曾说的中国人一年要吃掉6亿头猪的吃法,每年会有4.32亿头生猪从农村散户的猪圈里爬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这种养殖模式是否就是此次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传播的罪魁祸首呢?各界对此有很多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散户因为生产周期短,管理得当的话,完全可以实现封闭养殖,与外界的病毒隔绝。而且一旦出现疫情,可以马上处理掉,因此这种模式更能减小养殖风险。
 
  有调查显示,在养殖优势区,掌握丰富养猪经验的散户,有些已经15年未发生任何疫情了。而相反的,一旦出现疫情,规模化大场抗疫病和抗风险的各项措施无法及时实施到位,一头猪发病往往会带来指数级感染,损失巨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规模化养殖场饲料用得好,运输和屠宰流程更完备,养殖环境更清洁,设备和管理也更科学,能从根源上更好地防范疾病传播。而散户养殖无法保障每个环节的可控性,用泔水来喂猪的小散户还依然存在。防疫工作数据表明,最初我国由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的疫情占比高达40%,规模养殖场无疑能够杜绝泔水饲喂,并有效减少交叉污染,严防疫情扩散。仅从非洲猪瘟的传播来看,以散户为主体的养殖模式显然是不利于疫情防控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生猪的调运。从往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家庭人均猪肉消费较高的地方集中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川渝,而生猪的主要产区却在东北、华北、两湖和四川。多年来,主产区向主销区的调运形成了“南猪北养”的模式,特别是跨省间的生猪贸易流通频繁。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生猪长距离调运是疫情跨区域传播的主要原因,运输车辆如果未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就会具有很高的疫情传播风险。而最初发现的35%以上的疫情,都是因异地调运引起的。
 
  在屠宰环节,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较长,屠宰过程中不易发现那些携带病毒的猪体,目前对该病毒最快、最准确的检测手段是活体猪血液快速检测,但每头至少要花费100元,所以从成本上来看,暂时还达不到头头检测的水平,实际操作中往往按比例抽查检测,这就涉及到了概率问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称,当前全球非洲猪瘟防控的难点,在于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的疫苗。该病毒结构复杂,基因组庞大,病毒编码超过150多种蛋白,其中超过一半的蛋白功能还不清楚,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病毒的感染和传播,病毒所到之处,生猪产能普遍锐减50%以上。这些都是养猪业所面对的安全和风险问题。
 
  对消费者而言,生猪养殖的产业安全还体现在猪肉的供应和价格上。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今年2月份,我国生猪和母猪存栏量同比减少了16.6%和19.1%,而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同比跌了10.4%。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生猪基础产能不断下滑,不论是猪的存栏量还是母猪的存栏量都同比下降。由于调运的限制,生猪调出省如果是疫区,大量屠宰会造成持续亏损,产能淘汰加速,如果是非疫区,猪价也会低迷,补栏放缓。
 
  在生猪调入省,猪肉供给不足猪价上涨,补栏情绪高涨,但是环保政策限制以及养殖产业基础薄弱,补栏量难以弥补产出省的减少量。
 
  与此同时,面对疫情的高风险,养殖户恐慌出栏的情绪很普遍,很多已经在春节前全部出栏,导致2月以后,全国猪源减少。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显示,从3月8日起,猪肉价格开始回升,环比增加了5.1%,同比增加了2.9%。3月11日到17日的这一周,山东生猪价格大幅走高,环比涨幅超过15%。
 
  尤其是发生疫情的生猪主产区,养殖户和养殖场对疫情的发展情况不确定,迟迟不敢增加养猪和母猪的数量。有些养猪户的资金还未回笼,也不得不降低产能。这也预示着,今年下半年有可能会出现猪肉市场供给偏紧的现象。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透露,始于去年8月的这场非洲猪瘟疫情,无异给生猪养殖产业带来了一场“供给侧改革”。如何有效应对非洲猪瘟对产业安全的威胁,抓住机遇调整生猪养殖业供给侧的结构呢?
 
  这不仅是对政府的一次考验,对企业和小农户来说,也是考验。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 95 万头猪 遗愿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