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发现在断奶后的保育阶段遭受副猪问题肆虐的案例开始多了起来,特别是外购仔猪和规模较大的场子最为多见。
观点:
在我们的观点中,一直认为猪场出现副猪问题属于条件病的范畴,只要把这些容易诱使副猪问题出现几率和程度的诱因条件解决了,这个问题自然可以得到很有效的控制,甚至会杜绝此现象的发生。
因此,对于猪场在断奶前后甚至保育阶段出现的副猪问题防控措施,我们的观点一直是以细节性的环境诱因改善为重点,其治疗和用药为补充的思路进行防控和解决的。
病原: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起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
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湿度大、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继发感染多见:
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
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特别是在断奶前后,60-80斤的小猪阶段,最易发生,如果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防控思路:
其实在我们这么多年对于此病的防控过程中,根据一线的众多防控案例经验总结认为,其最重要的防控思路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调其本,优则标本同行,多管齐下方为上策。
比如我们的猪群已经出现此类问题,首先就是根据其实际的情况用药进行控制和缓解症状,进而为后续的调理和防控赢得时间,其次是针对的诱因做精准的分析和施契合的方案,最终达到最优的标本同顾,多管齐下的防控实效,有效的降低猪场损失。
为什么我们在一线的猪场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六甲、头孢.........用了一大堆,但是最终却是实效不佳呢?
当我们剖检发病猪以后,看到的那些纤维素渗出、实质器官的严重损伤之后,我们难道没有别的启迪吗?
用药控制病原固然重要,但是搞清楚其在那种情况下更易恢复和降低损害更为重要,比如在发病过程中,改善猪舍的卫生条件、通风条件、饲喂方式、有效的降低饲料蛋白水平、增强肝肾代谢功能、调理脾胃功能、强化心肺功能
这些都可以显著的降低此病的危害程度和有效的降低损失。
落地:
思路解决方向问题,落地解决方法问题!
对于已经发生问题的猪群,首先是进行挑选分群隔离,其次是有效的在基础上做契合的、精准的诱因防堵工作。
比如应激问题、比如饲喂方式问题、比如环境卫生和通风问题、比如温差问题、比如营养水平的契合度调理问题...........这些基础的方式,往往是最有效的防堵措施。
在紧急的防控过程中,利用抗生度企图解决病原问题固然重要,我们还要面对抗生素本身的肝肾代谢损伤及对于猪群脾胃机能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抗生素本身的抗菌优势,还要考虑其本身的毒副作用及对于猪群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抗生度过程中增强肝肾代谢功能,有效降低饲料蛋白过高对于猪群的肝肾影响、调理猪群的脾胃功能、润肺止咳等等,做到多管齐下的落地防控措施,方为上策。
其实副猪这个问题的发生几率,与我们在养猪过程中的运营思路是有直接关系的,当你的饲养管理模式出现问题,在圈舍和环境等方面的漏洞较多、环境较差的事实下,还过度的去压榨所谓的生产性能,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失误。
因此,对于副猪防控最为有效的落地方式是根据自身的实力软硬件条件,制定契合的生产目标,并在基础的环节上筛选契合的产品和方案,在不断的持续完善和优化中一点点的提升,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不是过度的压榨!
防控副猪问题并不难,只要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了解了猪群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去尽可能的去满足猪群的本质需求,在细节和基础下了足够的、正确的功夫,此病的发生完全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甚至杜绝此病的出现。
这不是忽悠,而是事实!对于条件病最好的落地防控思路,其重点是诱发条件上去改善和下功夫,才是最实用且成本最低廉的落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