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瘟将改变中国猪业走向
过去几年,我们经常会探讨未来养猪业应该是什么样的。虽然大家的判断不尽相同,但却有点共识:就是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速度会迅速加快,占比会迅速提高。只是,这个“规模化”尚未有一个标准而已。
事实上,随着2016-2017年养猪业出现的赚钱效应,手里有钱的大款们很多都做出了宏伟的养猪发展计划:百万头是基础,千万头不稀奇,甚至有规划5000万头的。我想,如果没有不请而至的非瘟,恐怕2018年还是一个规模猪场的疯狂建设年。
现在,在非瘟疫情的肆虐下,中国的养猪业仿佛出现了倒退。
主要出现了以下五个现象:
1、规模猪场在有计划的减少出栏计划;
2、大部分规模猪场均暂停建设项目;
3、更加注重合作养殖(代养或放养);
4、散小养殖户补栏积极;
5、屠宰企业加大进口;
简单的说,规模企业在分散风险,暂停扩张;散小养殖户在赌行情;屠宰企业认为2019下半年会严重缺猪,所以,寄希望于通过进口来弥补巨大的缺口。
虽然我们常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乌卡时代”,要经常面对大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有一点我们却是可以肯定的:下半年不一定缺肉,但一定会缺猪。面对缺猪,面对菜篮子,各地必定陆续出台以保供应为出发点的新型养猪业发展政策。就如本月初江苏出台的新政一样。这几乎是没有悬念的,所以,我说非瘟常态化后,必将影响中国猪业的走向。
二、什么是非瘟常态化?
面对非瘟,有关部门最初的想法是在疫情早期没有大面积传播的情况下消灭它。所以,一旦发现疫情,三公里半径内进行扑杀,每头猪补贴1200元。这个政策是寄予希望灭掉非瘟的目标。但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含香港、澳门、台湾),仅有西藏、新疆、海南、台湾、香港、澳门6个省区没有。而且,现在在冷库环节、销售终端环节有多少肉品可能有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危险?
仅从本月甘肃披露的“三全”等企业就可窥一豹:“根据《甘肃省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开展猪肉制品中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样品处置工作的通知》(甘防指办[2019310号)精神,近期,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10个县(市、区)送检的40批次149份生猪产品中,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样品83份,并经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复核确诊。文件显示:检测出非瘟病毒核酸阳性的企业涉及到三全、思念、科迪、郑荣、康利、金锣、龙凤、齐汇、惠万家、康泽、膳隆等十余家知名食品等共计11个厂家、40批次产品的83个样品检出阳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
1、如何保存中国猪业后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我个人认为,非瘟对与中国猪业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浩劫。最近,真正有思想、有危机感的企业和个人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多的猪场,在面临疫病威胁的情况下,开始采取“拔牙式清除”、“抗病毒防疫”。这些措施,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几乎已经成为半公开的现象。但是,不这样做,又能怎样?
2、如何保供给的问题
是的,现在市场上猪价并不高,最近两天还有不同程度下跌,但下半年闹猪荒已成定局。现在,在冷库这个环节储存的猪肉非常多,冷库几乎家家爆满。但这部分猪肉只能短期满足国内需求。这部分消耗完了怎么办?有人说了,可以进口啊。是的,其实现在进口订单已经下了很多,号肉成本也已经涨到了2800-2900美元/吨,而且货源紧俏。
这就是个矛盾:一方面在国内非瘟疫情的影响下,供应量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可能是这个原因,让有关部门面对“三全”事件略显无奈。我们千万不要忽略有关部门的敏感性,他们也做调研,也做规划。江苏率先发布了《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就是先知先觉。
据我们的判断,南方各省会在江苏的启发和带动下在年中陆续出台类似的《意见》。那么,我们从事猪业的人,又该如何借势发展呢?又该如何设计出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发展模式呢?抱怨没有用,真正想把事业做大,必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逆政策而行,绝对不是理智的行为。下半部分,我会根据最近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