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能正常保有量下调这件事,之前我们就提到过,是源于去年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就提到将生猪产能保有量从4100万头调至3900万头。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更何况这浪还是真的。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同时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绿色区域)下限从正常保有量的95%调整至92%。
那么,这两个重要的“下调”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2024年的生猪市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意味着生猪产能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这是令市场失望的。
因为两年多的去产能经历,已经把养殖端折磨得筋疲力尽了,而到2024年随着能繁母猪数量连续几个月的持续回落,终于降到了4100万头以内。市场对于猪市“拐点”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截至2024年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数量为4067万头,但是随着产能再次下调至3900万头以后,意味着4067万头这个数字仍然是超产的,比新的3900万头仍然高出了167万头。
而这167万头再想按原来的速度继续去化可就难了。
一方面是今年市场对于猪市“拐点”的期待过高,这个时候谁也不愿主动缩减产能,甚至一些企业还在布局扩产。
另一方面,之前的去化主要是中小散户,他们竞争力比较弱,所以去化十分明显。但现在主要是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去化的成本提高了,去化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
所以,除非有外力作用,单靠企业主动去化产能是十分困难的。
第二,消费并没有太大的预期。
这就需要问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下调生猪产能呢?
原因很简单,原先4100万头的产能是根据以往市场整体供需情况而定的,但是自疫情后市场发生了改变,使得猪市的供需发生了变化。
而很显然,供应的变化是表象,更根本的是需求端变化了,以至于当产能再回归到原来的正常保有量的时候,仍然是供需不匹配。
说白了就是供应太多,而需求太弱。
有朋友可能又要问了,产能回归到正常保有量为什么供应还会太多呢?
原因是产能结构发生了变化,虽然母猪数量少了,但是增产能力提高了,也就是说淘汰的是低产母猪,而保留下来的则是高产母猪,所以结果就是母猪数量虽然少了,但是整体生猪出栏量却增加了。
这从去年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印证,2023年,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了5.6%,而全国生猪出栏却增长了3.8%,说明总体的生产效率是在增加的。
而更麻烦的是,供应增加了,而需求却变弱了。
这个我们之前也说过很多回,主要就是与经济和消费习惯有关,而这两个又都是很难在短期改变的,所以从需求端来看,是没有太大的增长预期的。
需求增不动,那就只能再下调供给了。
那么,今年的猪市会是什么行情呢?
恐怕就不言而喻了吧。
第一,“拐点”依然不明朗。
虽然有点泼冷水,但是因为生猪总体供强需弱的格局很难扭转,这就相当于直接限制了猪价的天花板。
从趋势上来看,要好于2023年,但是大概率也就在成本线附近波动,很难再有全面的突破。
而这一点很多头部企业也给出了预判,比如新希望认为,2024年下半年猪价回归到成本线的可能性较大;而温氏则称,生猪存栏依然处于高位,所以总体保持相对乐观但审慎的态度。
第二,阶段性波动或非常频繁。
原因是情绪及二次育肥可能会改变市场的供需节奏,从而影响猪价行情,或呈现多个“W”走势。
所以这么来看,猪市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了,不宜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