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储的这阵风从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刮到了1月中旬,盼啊盼啊,终于落地了,结果大跌眼镜。
是的,玉米不但没涨,反而跌得更凶了。
这就好比是给本来就晕头转向的玉米又来了一记闷棍,打得玉米更懵圈了。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玉米的问题还是得从这个增储说起。
增储“失手”,不禁让人联想,是不是会错了意?
增储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市场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是为玉米托底,会提振玉米;
而另一种则认为是为了促进玉米的购销,既非提振,但也不是打压。
但现在来看,好像都不太对了。
那么,增储为啥“失手”了呢?
根据多方也包括很多朋友也留言反映,中储粮给出的价格看似是随行就市,但是要求却极为严格,不少贸易商送去之后被拒收,结果白搭了路费。
于是,更多的人选择转送给深加工。
这也是今年以来,玉米市场呈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饲料企业需求平平,粮库要求太高送不进去,结果深加工被迫扛起了玉米市场的大旗。
以前都说“中字头”是玉米价格的风向标,但今年这个风向标明显失灵了,深加工大概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成了玉米市场的风向标。
于是东北也学起了山东,开始“看量下菜碟”,纷纷落价。
另一方面,增储给出的价格以及收购的数量也实在是与市场预期相差较大。
虽然说价格也是随行就市吧,但是收的量像挤牙膏似的,有的库点只收0.5万吨,简直是收了个寂寞。
所以这么一来,玉米市场变得更混乱了。
有人说开这么低的价格就是想让农民失控,赶紧卖粮。
但我觉得不是,因为想要促进玉米的购销,主要的着力点是中间的贸易环节,如果贸易环节不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就光让这么庞大的卖压砸向市场,这现实吗?
这只会把市场给砸得稀巴烂。
就算是粮价要回归,也不是这么个回归法。
所以,如果按照常态,增储相当于是给玉米市场又增加了一个收购主体,这按说是好事,应该也是初衷。
但现在东北玉米跌得停不下来,反倒让贸易环节犹豫了,想出手的也不敢出手了,不想出手的那更是干脆拖到年后。
而持粮主体呢,除了年前不得不卖的以外,也开始有一部分想拖到年后了。
这么一来,年前的行情就可能会被生生掐断,而如果年前的行情推不断,那庞大的卖压就会转移到年后了,这也是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但现在的市场没法用理性去判断了,因为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都在凭情绪买卖,而情绪是最难猜的,而且没有规律。
接下来多关注储备库收粮的情况以及买卖双方的心态吧,期望年前的玉米不要走到最坏的那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