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后,生猪市场不仅没有什么起色,反而是越走越糟。
一方面,七八月份正值盛夏三伏天,正是高温天气持续的时候,另一方面,近期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饲料价格再次上调,增加了养殖成本,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是肉类消费的淡季,猪肉消费持续不振;
而随着猪粮比价再次跌破5:1后,触发了中央收储,而这也成了为市场唯一的期待。因为对于当前的生猪市场来说,确实难有什么利好提振,唯一的希望可能就是官方收储的提振了。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收储也出现了“意外”状况。
根据华储网之前发布的公告显示,7月7日将分别开启收储和放储两项操作,数量均为2.875万吨。
这不禁令市场感到迷惑:猪粮比价跌破5:1,意味着进入了猪价过度下跌的一级预警区间,开启中央收储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为何同时又叠加了放储呢?这又对生猪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正常轮换。
我国对肉类以及粮食都实行轮换储备制度,即储备的产品每隔一定时间就投放市场进行销售,同时采购新的产品进行储存。
我国储备猪肉实行的是常年储备、定期轮换的制度,原则上,冻肉每年储存3轮,即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
所以放储也是正常的轮换动作。
二是收储放储对市场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这一收和一放之间,对市场起到了一个平衡的作用,或者说并没有明显要提振猪价的意思。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参考:
第一,今年猪价盼涨的心理较浓,但实际上压力很大。
今年市场对于猪价拐点的期待是较大的,因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产能上也都到了反转的节点,但事实上,生猪产能去化已经开始变缓,当前能繁母猪产能依然在4100万头以上,仍然处于偏高水平。
而另一方面,消费却不及预期。
虽然有数据显示,2022年人均猪肉消费同比有所上涨,但是并不乐观,因为同比意味着是和2021年相比的,而2021年还停留在天价猪肉的阶段,猪肉价格动辄三四十块一斤,对市场消费有明显抑制。所以2022年的回升实则有限。
而更为严峻的是,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监测,全国猪肉批发价格持续低于10元/斤已有不短的日子了,但市场消费仍然低迷。
这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意味着抑制消费的不是肉价了,而是受主客观双重因素影响。
客观方面主要是收入下滑,钱袋子收紧,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不愿消费。而主观方面则受过去两年多天价猪肉对消费的抑制,以及大家反映的猪肉口感大不如前等,都成为了抑制消费的因素。
产能去化缓慢,而市场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后续生猪市场压力仍然不小。
第二,担忧历史重演,不敢释放信号。
自6月份猪价反弹失败后,市场的期待又移到了三季度,因为三季度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即国庆和中秋。
但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去年市场看好九十月的反弹,因此在七八月份二次育肥等大批入市,惜售严重,一度使得猪价大涨,但是也扰乱了市场节奏。结果到10月份叠加疫情和供给激增,猪价出现了旺季大跌,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为了避免这种历史重演,官方也不会轻易释放提振信号。
那么,今年的猪价还能涨吗?
这又成了另一个疑团。
从趋势来看,去年年底能繁母猪产能仍逼近4400万头的高位,这意味着对应今年的九十月份供给压力很大,或进一步压制猪价走势。
而到四季度,随着年底消费增长,猪价有望迎来回转,但反弹空间已变得有限。这意味着,三季度猪价在6-7元徘徊成为大概率事件,再叠加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户将继续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