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自国庆节后一直“涨”势如虹,从月初的均价不足25元/公斤到中下旬时,一度最高涨至28.47元/公斤,走出了一个“红10月”。
但是进入11月后,猪价就开始走弱,先是震荡拉锯了几天,然后不断下行,在26元/公斤的位置上不断徘徊。直到近日,猪价打破拉锯,失守26元大关,甚至部分地区最低价格已跌回至国庆节前。
虽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市场对于猪价回调是有一定预期的,但回落速度如此之快令市场猝不及防。
10月的涨势还一路高歌,为何刚进11月就全面“崩塌”了呢?随着猪价不断下滑,影响猪市的“3大杀手”也渐渐浮出水面:
本轮猪价下跌最根本的原因是需求回落。换句话说,10月份猪价大涨并非是需求拉动的,而是受情绪推动的。
9-10月份,市场对于消费高峰的期盼开始渐渐走强,许多养殖户纷纷看好四季度的消费高峰,因此二次育肥等现象明显激增,导致这一阶段生猪供应偏少。再加上标肥价差走高,进一步推升了市场的看涨情绪,于是猪价上涨。
对比去年,也正是从国庆节后猪价开始全面上涨,但是今年的上涨与去年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即去年猪价上涨最根本的动力是市场消费激增,而从今年的市场来看,消费并没有出现相应增长。
也就是说,猪价在市场看涨情绪的推动下提前上涨,但是下游消费并没有好转,于是价格与供需面越来越偏离,这就为后来的猪价下跌埋下了隐患。
02政策引导,出栏增加
确切地说,从9月份开始,官方就已经加大力度调控猪市了,并且9月份中央及地方的储备肉的投放也达到了单月投放量的历史新高。
而到了10月份,调控仍在不断加码,除了抛储外,发改委多次发布生猪过度上涨的一级预警,并且约谈各大头部猪企加快出栏,稳定猪价。
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十大猪企生猪出栏量为946.67万头,其中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出栏量环比递增,牧原更是一骑绝尘。而10月份,十大猪企的出栏量更是达到1028万头,环比继续增长,其中牧原更是提前完成了全年出栏任务。
而11月份的市场消费仍然未见起色,一方面是随着猪价走高后,市场肉价也快速上涨,市场消费意愿不强;另一方面,虽然进入11月份,但是南方部分地区气温仍然不低,肉类消费持续低迷,标肥价差缩小,也使得养殖户看涨情绪有所回落。
出栏增加,而需求低迷,于是猪价持续回落。
03疫情成为最大“灰犀牛”
如果说上述两个因素是可以预期的,但是进入11月后,全国多地出现疫情反复的现象成为了影响猪市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并且对于后续猪价走势也有重要影响。
虽然疫情从2020年就爆发了,但是其带来的影响却不断发酵,或者说经历了两年多的疫情,许多家庭收入明显下滑,如果说在前两年里还有一定缓冲,到了今年就全面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各地疫情散发影响生猪调运,导致部分地区供给过剩,猪价跌幅明显,而部分地区即便供应没有明显增长,但由于疫情管控,消费收缩,餐饮、食堂等皆受影响,再加上屠企借机压价,养殖户挺价失败,猪价也跟着下跌。
就连大家一直期盼的腌腊今年也明显滞后,往年工厂在国庆节后腌腊的相关订单就开始增加了,而今年不仅明显迟缓,而且数量也减少了近1/3。
如果从供需来看,格局基本已确定,即随着11月底天气逐渐变冷,腌腊消费陆续开启,带动大猪消费提升,以及节前备货等增加,猪价仍有回涨预期。但是接下来,各地疫情的变化情况有可能将成为影响猪价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将对猪价的涨幅甚至趋势产生重要影响,需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