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价走势呈现出短暂的动荡,在连跌了3天之后再次迎来了反弹。10月19日,全国生猪价格再次全线上涨,并且重新回到了28元/公斤的关口。
在猪价下跌时我们曾分析过,这轮下跌不仅时间短暂,且幅度也十分有限,原因是从市场各方面因素来看,并不具备猪价大跌的基础。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监测,在10月10日-14日的这周,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周均价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40%,进入生猪价格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同时,发改委也表示,将于近日继续投放今年第6批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政府猪肉储备。
这意味着,对猪市的调控开始升级。
也许有人会说,之前投放了5批中央储备猪肉,但仍没能稳住猪价,猪价仍然在不断上涨,第6批就能稳住了吗?
我们都知道,在9月份的时候,中央及地方的储备肉投放创下了历史纪录,而随着猪价上涨进入“一级预警”区间后,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调控将升级。这种升级不光表现在储备肉投放的次数及数量上,而且也会表现在调控引导规模猪企增大生猪出栏量。
例如,近期“猪茅”牧原就已经表态,将加大生猪出栏量,积极为猪市保供稳价。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头部企业表态。
生猪产能过剩后,猪价持续下跌,在底部区间也停留了很久,使得全国散户养殖遭到大幅淘汰,而规模猪企则主要依靠优化产能、降本增效等方法,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这意味着散户占比下降,而规模猪企占比提升,而一旦规模猪企集体出栏放量,将对猪市产生一定影响。
那么,随着猪价进入过度上涨的一级预警区间,以及调控的升级,是否猪市将面临“危险”了呢?
这个所谓的“危险”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猪价是否有下跌的危险。
当前市场普遍认为的价格风险是,虽然四季度是猪肉消费旺季,但是今年有不少家庭收入下滑,钱袋子收紧,消费自然也不及往年,因此很大概率消费将不及预期。
而当前由于猪价持续大涨,市场二次育肥、甚至三次、四次育肥情绪十分高涨,而从往年消费及走势来看,11月至1月是猪肉消费高峰期,也就意味着,这些育肥及压栏的大猪都将集中在这个时期出栏,因此会增加市场的猪肉供给。而这时消费又不及预期,容易形成供大于需的格局,因此猪价有回落的危险。
另一方面,接下来政策端也会不断加码,频频释放利空信号,引导猪价回归理性区间。这时候,猪价也容易应声回落。
但是我们认为,确切地说,这并不算是真正的风险。
因为从11月到春节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而这期间猪价的涨跌更与养殖户出栏的时间与市场需求是否相对应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储备肉投放更多是引导市场情绪,并不会改变整体供需及节奏,再加上养殖成本不断上涨,对猪价仍有较强支撑。因此,四季度猪价上涨的大趋势并未改变,只是高点出现的时间与上涨幅度的改变。
那么,猪市真正的“危险”又是什么呢?
具体来说有两个:
一个是利润风险。
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各行业的成本都在提升,其中当然也包括养殖业。今年饲料企业频频提价,仅仅在10月份就已经连续涨价了两三次,并且随着豆粕及玉米价格不断走高,意味着接下来饲料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但是市场猪价的涨幅变得有限,这意味着后期可能猪价上涨,但盈利反而会缩小了,这对养殖户来说是一个风险。
另一个是猪价危机可能被延后。
短期来看,猪价大跌的几率并不高,但是也要考虑到,一旦春节过后,市场消费将进入低谷,但届时这些增长的产能可未必正好消化完,这就很容易造成节后猪价大跌。
而生猪养殖是一项长期的事,并不能只看短期是否盈利,过去已上演过太多的短期盈利而长期亏损的事件,使得养殖户往往得不偿失。
对于生猪养殖来说,考验的已不再是对当前一段时间内猪价走势的判断,还包括对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猪市的整体波动的把握,以及时规避、分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