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预制菜成为餐桌上的黑马,销量环比上周增长超10倍,爆火的预制菜也有着许多令消费者不满的地方,官方提醒:绝不能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七夕预制菜销量环比增长超十倍
今年七夕恰逢工作日,“下单小时达、最快分钟达”的即时零售成为快节奏的都市人尤其是“打工人”过节的重要打开方式,预制菜成为七夕餐桌上的黑马,销售环比上周增长超10倍。
京东小时购、京东到家数据显示,今年七夕许多情侣夫妻选择在家过节,尤其倾向于选购即烹即热即食的快手菜,让轻松与浪漫兼得。预制菜成为平台销售增速最高的品类之一,变身七夕餐桌上的黑马,近一周销售环比增长超过10倍。
省时省力但不能省安全省健康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消费者主要投诉内容包括: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预制菜是由工厂流水线生产,将食材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简单加热下即可食用的速食菜品,具有食用方便、省时省力等特点,因而受到上班族和餐饮店的青睐,被资本当作餐饮业的新风口。
然而,预制菜毕竟是速食产品,其口味、新鲜程度、营养价值都无法与新鲜食材相比。一些餐饮店为图方便,将其当作现炒菜直接端上桌,以致不少消费者抱怨称,花了炒菜的钱,却吃到了廉价的料理包,实在是不值当。
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犯,要严查严打,绝不能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0%以上增速,有望在2023年突破5100亿元。
预制菜的赛道很长,市场发展前景可观,行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补齐短板,尽快制定和实施预制菜行业生产标准,守牢食品安全底线,提升营养价值,改善丰富口味,明晰产品标识,督促餐饮店落实告知责任等。
省时省力的预制菜,绝不能省了安全和健康。
进口冻品规模激增预制菜产业园迎来东风
农产品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商品大类之一。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至2021年,我国进口冻肉数量从410万吨增长至938万吨,进口额从95亿美元增长至322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
进口冻品的增加,一方面催生了国内对冷链物流及冷库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预制菜产品行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食协及中物联冷链委的数据,进口冻品的增加使得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10%,预计到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5500亿元,冷库容量将达12000万吨。
据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1月底,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达6.81万家。
面对巨大的需求,预制菜产业园站上风口。
预制菜产业园基本需配备冷库及中央厨房,其物业载体需求较为多元化,但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多数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小企业居多,预制菜产业园还在起步阶段。
对此,戴德梁行产业地产部助理董事张铭光表示:“冷库建设标准需要具备消杀资质和设施、可满足多温段使用需求、物业布局合理且具有高效率装卸设施。因此更考验企业对冷库、冷链及中央厨房选址布局逻辑、产品标准化、定制化设计的研判及后续运营的能力。”
他同时补充:“在选址时,预制菜产业园既要贴近目标客群,又要避开容易拥堵的地段,同时也要考虑配送成品的经济可行性。此外,高环境需求,包括空气质量、地势、排水、电力、热源等因素也应全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