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约谈牧原、温氏等企业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专题会议。消息一经发出,引发广泛关注。发改委为何主持保供稳价会议?会议到底谈了什么?对于行业又会有何影响?
发改委约谈猪企
不得囤积居奇、禁止哄抬猪价
近期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的情况引发了国家发改委的重视。据悉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为做好生猪市场稳产保供工作,于7月4日开展研讨会,邀请中国畜牧业协会、肉类协会、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天邦、大北农、中粮、双汇、雨润、金锣、北京二商等单位、公司参加会议。随即又有消息称,针对近期生猪市场出现盲目压栏惜售等非理性行为,价格司正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适时联动投放储备,形成调控合力,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
发改委指出,目前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加之消费不旺,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可能导致后期集中出栏、价格再次快速下跌,从而造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反而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目前市场不缺猪,但过度压栏导致近期价格过快上涨,后期8-9月集中出栏又很可能导致价格快速下跌,不利于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其实,目前对于生猪猪肉,国家是有公开预案的,本质上是既要托底、防价格过低,也要限高、防价格过高。”从目前母猪、肥猪、仔猪的存栏量看,都很充裕,价格没有大幅上涨基础。
压栏惜售博弈消费淡季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专题会议的逻辑,可能在于猪价在消费淡季上涨至历史高价区间。7月1日,22省市生猪平均价为20.2元/公斤。同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9.87元/公斤,至7月4日升至20.96元/公斤。
从2007年算起,国内生猪价格多在10元-20元/公斤区间内运行,只有2019年8月到2021年4月期间受上一轮猪周期影响,持续超过上述价格运行区间。从历史价格上看,当前20元/公斤的猪价已经不算低了。每公斤18、19元的猪价已经算是“比较舒服”的价格区间,围绕这个价格是一个比较健康的运行区间。不过,现在猪价显然已经超过上述水平,甚至看起来仍有上涨余力。
而对于价格的快速上涨,有关专业人士反映,当前市场存在一定压栏惜售的情绪在内,“规模化养殖场二次育肥、压栏,导致现在市场供应偏少,同时行业已经持续亏损很久,好不容易熬到赚钱的时候,有一定情绪在里面。”
北方地区受大范围降雨影响,部分地区出猪困难,市场交易减少,而散户猪源相对较少,规模猪企生猪上市有一定的减量,导致贸易商竞价积极性增加,不少猪企溢价成交。
截至目前,被发改委召集参会的6家养殖企业6月份销售数据还未公布,但是比较5月份销售数据可知,除天邦股份环比微增0.77%外,其他猪企当月销量均环比下滑。其中,头部前三家公司当月销量下降幅度在7%左右,正邦科技、大北农两家公司则环比下滑超过18%。
经历过上一轮周期后,国内生猪行业集中度已经明显提高。若上述产能靠前的头部公司出栏量下滑,市场供给难言宽松。所以,此次发改委召开专题会议,亦旨在分析近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提醒相关企业保持正常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并提出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要求。
毛猪一天一个价
是供需失衡还是情绪助推?
二季度以来,全国生猪均价触底反弹,已从12.34元/公斤上涨至20.28元/公斤,涨幅高达64%,多地破10元/斤,局部区域甚至已报出11元/斤价格。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涨价的核心逻辑还是供给端缩窄,2021年产能去化的效果已逐步在6月供给端得以体现。北方相对来说去化的程度和时间都早于南方,据部分散户反馈周边母猪去化力度达到30以上水平,散户个数去化达到20%以上的水平。散户去化力度在养殖规模化程度高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据相关信息反映,多位河南养殖散户称“散户手里没有多少猪”、“一线缺猪”。
“因为去年赔钱再加上疫情,现在猪价已经到10元/斤了,还有不少养殖户在外打工没回来,大家想着猪价能涨,但没想到涨这么猛,归根到底还是缺猪造成的。”河南某养殖户在采访中提到。
此外,猪精及饲料销售情况亦能侧面反映散户产能去化程度。一位面向散户和中小规模场猪精销售商表示,在非瘟前高峰期猪精走量一天大概在300-500瓶,现在销量大概是以前的1/4,也就是百瓶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化继续在产能扩张路上奔驰,按照最新结果统计,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处于正常保有量区间。目前龙头猪企合计出栏已超全年计划量30%,其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傲农生物等猪企2022年计划出栏量同比增长,39%、36%、30%、69%。截至5月底上述猪企本年出栏完成率已达52%、37.63%、45.15%和33.76%。
由此看来,生猪市场产能去化效果初现,但对于养殖者来说,对于“生猪出栏”的选择需结合市场情况把控在合理的“度”,有可能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