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猪的整个繁殖周期中,产房阶段一直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人们关注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提出大仔猪培养计划,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于此阶段,我们不仅要关注母猪的生产力和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更应关心母猪的健康状况。
生产中90%的母猪毁于产房阶段。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母猪的分娩过程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母猪在分娩中会经历实质性的创伤、剧烈的疼痛、产仔的疲惫、无法预计的难产,甚至错误的人工护理,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大量的产后感染病例。高温不食、子宫流脓、乳房炎症等不仅会严重影响母猪的哺乳质量和效率,也会影响其维持正常的繁殖周期。另外,分娩后的哺乳需要大量的能量输出,而母猪在哺乳阶段实际的采食量和营养摄入远远达不到其理论的需求,尤其是在遭受热应激的情况下。因此母猪在产房阶段,营养负平衡是必然的,母猪过度的失重直接影响其断奶后的发情状况,也会给后续阶段的管理带来麻烦。所以说,造成母猪非正常淘汰的因素如久不发情、子宫炎症、无乳、肢蹄病等都与产房的健康管理有关。
笔者认为,母猪产后炎症和母体失重是母猪问题的根源,本文通过对母猪产后感染和膘情管理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提出“无炎症、不掉膘”作为产房管理的重点目标,并介绍具体的管理措施。
1、产后感染的致命伤
相对于母猪2%的年死亡率指标,每年母猪的非正常淘汰率高达20%以上。大部分母猪的非正常淘汰是由产后感染引起疾病所致的,产后感染为母猪的特征性疾病。
产后感染是一种以产后母猪生殖感染为主的综合性病症。母猪产仔时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子宫颈张开,外界空气进入子宫,易带入大量的细菌。且母猪处于疲劳、宫缩无力,免疫力低下阶段,极易感染病原,引起子宫炎症,进而发展成产后感染综合征。产后感染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母猪恶露不尽、体温升高、采食量低、皮肤干燥、尾部上翘、阴户断断续续有脓汁排出、乳房肿块及哺乳质量差;仔猪黄白痢严重,体型消瘦等。产后感染影响了母猪的总采食量,加剧了母体失重,延迟子宫恢复,致使断奶后发情延迟,并且可能转化为隐形的子宫内膜炎,使母猪屡配不孕,这些都可能造成母猪的非正常淘汰。另外,哺乳质量差,也会造成仔猪断奶窝重小,死亡率增高。
2、控制母猪产后炎症
2.1预防母猪难产
难产母猪发生产后感染的概率远高于正常分娩的母猪。难产可直接造成母猪产道损伤,会增加母猪的疼痛、疲劳感,提前消耗母猪的体力造成胎儿滞留。母猪出现难产通常要进行人工助产,不当的助产方法会加重母猪的产道损伤和污染,所以应尽量避免难产,以减少母猪的产后感染。为了防止母猪难产,妊娠期应调节母猪体况,勿使过肥或过瘦,施行产前控料,预防母猪便秘。
2.2加强产仔护理
1)产房、母猪体表清洁
产房在进猪之前彻底消毒、空栏,保持干燥卫生。转栏当天用拖把蘸高锰酸钾水或消毒水拖洗产床,对母猪体表进行清洗并于临产前用消毒水再次清洁。
2)母猪分娩补能
母猪产仔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因为黏膜损伤和剧烈的宫缩,母猪会感到不适和疼痛,同时内分泌激素也表现致痛的作用,因此,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在产仔过程中给母猪输液,补充能量,缓解母猪疼痛和压力,可于葡萄糖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20 mL,静脉滴注。
3)抗菌消炎
分娩是一个易感的过程,因为存在实质性创伤,且母猪免疫低下,必须给予抗炎保护。通常母猪产后消炎可以选用的抗生素有头孢噻呋、氨苄西林、氧氟沙星、林可霉素等,都兼有抗厌氧菌的作用。因母猪围产期采食量低且难以精确掌控,抗生素通常以肌注或静注给药。产仔过程中生理盐水中加入氨苄西林钠进行滴注,或者产后连续肌注2~3次盐酸洛美沙星,都能显著降低产后感染。
4)及时处理难产
难产会延长产程、加剧感染,因此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启动分娩后,产仔间隔超过30 min 要引起高度重视,仔细观察母猪的活动和状态,如母猪一直间歇性用力,可判断为胎儿因素造成的难产,应即刻采取人工助产,扶正胎位,辅助拉出胎儿。
5)产后清理子宫
母猪产仔后通常很疲惫,宫缩能力下降,但子宫内还残留有胎衣碎片、血液、组织渗出物等,在产后几天会随着子宫自净的机制而缓慢排出。母猪排除恶露的时间越长,子宫感染的压力也越大,尤其是难产和高龄的母猪。产后子宫灌注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黄爱民等用恩诺沙星溶液配合缩宫素对产后母猪进行子宫冲洗,大大降低了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概率;刘党生等使用复方中药灌注液于母猪产后第2d子宫灌注,隔天再使用1次,有效预防了母猪的产后感染,对于已感染的母猪使用“富乐尔”子宫灌注液治疗,产生良好疗效。
3、减少哺乳期母体失重
3.1为什么哺乳期要减少母体失重
减少失重是产房管理的另一个要点。如果母体失重过大,就意味着母猪偏瘦,体脂消耗大。繁殖必需的类固醇激素的活化和代谢最初是从脂肪开始的,如果因为体脂储量不足而使循环激素不够,母猪会表现出不发情、卵巢静止、安静排卵,影响其正常的繁殖。另外,Alberta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哺乳期母猪如果丢失其分娩时机体蛋白总量的10%—20%,那么其后的繁殖性能就会显著降低。母体失重过快还会影响到产奶量,因为失重过快意味着母猪采食量低或营养水平不够,从饲料的利用角度上分析,母猪在妊娠期将母猪饲料转化为体脂的效率为78%,将体脂再转化为母乳的效率为63%,饲料利用率仅49%,母猪在哺乳期将母猪饲料转化为母乳的效率为79%,可见通过体储转化为母乳是不经济的,母乳的营养来源最好通过哺乳期补充。
3.2如何减少哺乳期母体失重
猪场一般采取诸如对采食量和能量调控等办法进行膘情管理,但能做到对群体真正有效的控制难度很大。传统的“产前一身膘,产后一窝猪”的认识并非完全正确,通过妊娠期增加体储来弥补哺乳期失重的做法既不经济,通常也会失效。实践中我们会看到转入分娩舍时过度肥胖的母猪,断奶后往往十分消瘦。最容易造成体况失衡的时期就是哺乳期。因此提高母猪哺乳期总采食量、避免各种应激、制定合理的饲喂程序是减少母猪哺乳期失重的有效方法。
3.2.1调整日粮结构
考虑到采食量等因素,哺乳期饲料要求比较高的蛋白和能量水平,尤其要考虑赖氨酸的指标。张金枝等试验证明,哺乳期提供粗蛋白含量为18%、赖氨酸含量为1%的日粮时,母猪的泌乳量最高。另有研究显示,母猪随胎次增加,体重增加,其营养的需求量下降,因此规模化猪场可以依胎次分群进行母猪饲养,针对不同胎次的群体,配制相应营养浓度的日粮。
3.2.2合理的饲喂程序
妊娠后期考虑到胎儿发育的需要,应适当增加母猪采食量和提高其日粮营养水平,但过度的补饲也是不适宜的。统计开始数据显示,母猪妊娠后期采食量过高会严重限制其哺乳期的总采食量。哺乳期增加饲喂次数有助于增加总采食,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母猪日喂4次比日喂3次,日采食量增加1 kg。另外,母猪妊娠期便秘会影响其正常的采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尤其不能让其严重的便秘症状延续到哺乳期。
3.2.3防止热应激
产房的最适温度是18—20℃,每超过最适温度1℃,母猪采食量下降3%~6%,29℃下饲喂哺乳母猪的平均失重是1 8℃下饲喂母猪失重的2倍。哺乳期母猪对高温非常敏感,高温下母猪的炎症病例也会增多,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降温和抗应激措施。冬季也要掌握好仔猪保温和母猪热应激的平衡,定时通风,局部保温,使母猪免遭热应激。
3.2.4功能性添加剂
哺乳期最大限度采食是母猪减少失重的关键,但事实上并非通过优秀的管理措施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候功能性添加剂的使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功能性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有时候可以弥补管理上的不足。
产后感染和母体失重一直是母猪繁殖障碍的根源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管理的角度,主要针对产后感染和母体失重这两个问题做好管控,降低母猪的非正常淘汰,那么我们就能够减少90%以上的母猪问题。我们应始终铭记:“只有健康的母猪才能更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