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五部联合发布;2024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67万头,比上个月减少75万头,环比下降1.8%,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同比下降6.9%,连续7个月同比减少,是自2021年以来最少存栏量。此外,2023年10月份全国新生仔猪数量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0.9%,也预示着新生仔猪持续惯性增加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善,利好猪价走势。
近三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最低位
2024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67万头,这是近三年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首次脱离4100万头调控区间,也是自2021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最低点,单月减少75万头能繁母猪,和去年1月份相比更是减少了300头。
回顾近三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2021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高位出现在6月4564万头,最低点出现在1月4207万头;2022年能繁母猪存栏高位出现在12月4390万头,最低点出现在4月4177万头;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高位出现在1月4367万头,最低点出现在12月4142万头;而2024年开年就创造了近三年最低存栏量,那么在这一数据下到底是谁在去产能呢?
此前据上海钢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变化: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52%,同比下降5.79%;中小散户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1.93%,同比下降18.52%;综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56%,同比下降6.23%。
虽然产能连续去化十二个月,但相关大型猪企能繁数据却变动幅度不大,据企业披露的相关公告及数据显示,全国排名前二十的猪企2023年初为896.3万头,年末为891.13万头,仅下降约5万头,其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和德康集团等企业能繁数据甚至不降反升。
因此从去化群体来看,本轮产能去化的主力军仍是中小散户。
为何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如此明显
散户退出加剧市场波动,据wind数据统计(按年出栏500头生猪量划分),2008年我国散户数量达到了7222万户,到了2020年这个数值降到2062万户,也就是说,在这12年的发展中,我国散户数量减少了5160万户,缩减幅度达到72%。
而本轮的能繁母猪去化过程也大体等同于散户流失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无论是前沿养猪技术,还是疫病防控手段,散户都难以与规模猪企比拟,只能在一轮又一轮的猪价低谷中选择退出。
其次是疫病加重致使淘汰母猪增加,在去年10——12月份,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疫情的集中暴发致使中小标猪受损严重,能繁母猪去化明显,也形成了未来存出栏缺口。
疫病情况严重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去年多地颁发的禁止跨省调运生猪通知,其中就包括去年4月份云南、甘肃等省发布的《严禁从省外违规调运生猪告知书》,严禁从省外违规调运生猪;还有11月,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了关于优化生猪跨大区调运管理措施的通知,这些通知在遏制二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防止跨区调运带来的疫情传播。
第二方面则是仔猪价格暴涨,虽然目前生猪价格不太景气,但仔猪价格却“一路长红”,较节前上涨50—100元/头,目前7公斤断奶仔猪成交价450—500元/头。此外,神农集团在2月23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公司共采购了约18万头仔猪。多地疫病严重导致淘汰母猪率上升,猪场空栏现象频发,也正因如此,二育补栏行为尤为多见。
去年8月份,农业农村部在回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时宣布,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以及研究资金支持政策,以调动生猪主产区的积极性,确保猪肉供给的稳定。根据新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3年修订)中提到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为3900万头,比原先的4100万头减少了200万头。
目前的存栏量相当于4100万头的99.2%,依然处于此前强调的绿色区间。但这一数据距离新修正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所提到的39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一定距离;而2月份能否延续一月的去化脚步?3900万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是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