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4年1月1—7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5.41元/公斤,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12.3%;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0.36元/公斤,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13.5%。
巨头出栏量创新高
各大猪企2023年销售数据显示,生猪养殖行业三大巨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的生猪出栏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出栏生猪总量超亿头。
其中,牧原股份以6381.60万头出栏量雄踞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温氏股份,出栏生猪2626.22万头,比去年增加835.36万头;新希望以1768.24万头的出栏量位居第三。
尽管出栏量大增,但由于2023年生猪价格行情低迷,上市猪企的销售均价和收入也受到影响。三大养猪巨头中,仅有温氏股份2023年生猪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2.67%,至462.56亿元。牧原股份2023年生猪销售收入为1082.17亿元,同比减少9.64%。
三巨头合计出栏量就超过1亿头,显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农业农村部预计,2023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左右,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
不过,产能向规模化企业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产能去化速度。银河期货农产品研究员陈界正表示,生猪市场养殖亏损时间长、影响力广,猪价低迷导致产业整体生存难度明显增加,而这背后主要原因仍然是生猪整体产能高企。
银河期货农产品研究员陈界正认为,在去化结构中,能繁存栏减量主要在散户,而从去化的速度来看,2023年年初至年末基本已达到了5%左右的下降幅度,春节前后能繁母猪存栏仍有进一步下滑可能,预计2024年三至四季度后生猪出栏量将下滑,届时猪价可能会迎来相对可观的上涨。
产能去化有望加速
面对猪价长期低迷和产能过剩,农业农村部在2023年12月26日宣布,下一步将修订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合理调减全国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引导产能有序调减,促进供需平衡;继续稳定土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精准开展生产预警引导,推动生猪产能稳定在合理水平。
新希望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猪产业上的整体思路是“降成本、提质量、调结构、稳规模”。生产质量改善带来的价值和利润改善,相比出栏量增长带来的摊薄费用而言要更明显,所以公司的重点还是抓好现有场线的疾病防控和生产改善,并不急于扩充规模。在降成本方面,公司预计到2024年底会下降至低于15元/公斤,2024年的平均成本下降至15.5元/公斤。
牧原股份表示,2024年公司将持续做好疾病净化和健康管理,提升猪群健康水平,提高日增重、全程成活率等生产指标,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在出栏方面,公司将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节奏,聚焦于自身能力的提升,预计2024年出栏量会有一定幅度增长;在屠宰肉食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提升已投产屠宰厂的运营效率,提高产能利用率。
猪价低迷,猪企花式自救
1月10日,牧原股份公告称,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年累计新增借款金额占2022年末净资产的21.24%。牧原股份2022年末净资产为880.7亿元,也就是说,公司去年新增借款187.03亿元。而牧原股份2022年末的借款余额已经有592.95亿元,算上新增,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借款余额共779.98亿元。
此次牧原股份的新增借款,主要来自银行。公告显示,其去年向银行累计借款164.13亿元,占2022年末净资产的18.64%;委托贷款、融资租赁借款、小额贷款等共计13.54亿元,占比1.54%;此外还有其他借款9.04亿元,以及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0.32亿元。
牧原股份表示,新增借款用于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公司经营状况稳健、各项业务经营情况正常。上述新增借款对公司偿债能力无重大不利影响。
那么公司目前现金流是否稳定?牧原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与2023年9月30日相比,2023年四季度新增借款数不到20亿元,是为满足业务需要。公司当前现金流安全稳定,各项业务经营情况正常。公司采取稳健的资金管理措施,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等方面,结合生猪价格、原粮价格等市场因素,规划资金收支,保证高质量稳定发展。现金成本是影响公司现金流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中,折旧摊销占比在10%左右,现金成本在13.5元/kg左右,公司现金成本安全垫较厚。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不少猪企都在积极“搞钱”。比如新希望拟定增募资不超73.5亿元,用于升级猪场、收购、偿债等。天邦食品拟定增逾27亿元,用于数智化猪场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
新希望表示,猪价低迷使公司财务报表有压力。当前,由于漫长的猪周期磨底,各家公司都在想办法加强安全垫,公司也通过定增保持更充足的自有资金,对中长期是更有利的。(来源:综合证券时报、野马财经、上海证券报、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