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市场普遍认可屠宰环节通过猪肉需求对猪价形成来自于需求端的反馈。但事实表现来看,在近两年猪肉终端消费规模始终保持增长的背景下,需求增量仍难以给猪价形成有效支撑。2023年以来,行业多呈现出因猪肉需求不足影响下的价格低迷态势。随着社会隐形库存的逐步去化,未来猪肉需求或能进一步给出生猪市场更多正向反馈作用。
白条猪肉价格反映了什么
目前我们关注的白条猪肉价格实际上仍是养殖端与屠宰企业间博弈后的成交结果,是一种在屠宰企业以销定产的思路下,所形成的基于屠企销售对猪肉销量判断基础上的对养殖端形成的价格反馈路径。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屠企销售对猪肉销量的判断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终端消费市场的活跃程度,但随着屠宰前端不断向养殖延伸、养殖屠宰深度融合,销量更多意味着是一种对自有经销渠道的把控结果。那么,我们所关注的猪肉价格,也仍然是生猪价格的次生部分,更大程度上反映是生猪供给对猪肉价格的传导作用。
猪肉定价机制-真实的供需博弈在哪
从定价机制来看,猪肉供需博弈的核心环节应该聚焦猪肉贸易主体,作为关联猪肉与下游批发、商超的市场参与方,其对于猪肉流通渠道上的价差变化感受更为敏锐,对终端的批发意愿反馈也更为直接,基于这个环节形成的猪肉价格或许更加生动,能够与终端消费形成的我们大众的体感需求更为匹配。但真实供需博弈的形成或许仍需要在市场体量上给出更高的影响权重。
在这个环节上,猪肉供应实际上包含了屠宰企业的销售计划以及进口肉的到港规模(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港口库存),而需求则来源于大型批发贸易和直供部分。由于偏终端环节的社会库存更加隐形且分散,所以对实际的猪肉价格而言,终端消费形成的价格反馈机制往往滞后。而这一滞后周期,会随着行情的起伏延长或者缩短,那么基于冻猪肉的合规存储周期而言,延长长度最长或能达到半年甚至一年(猪肉冻品),最短可能也只有一两天(猪肉鲜品)。
为什么2023年消费尤其旺盛但猪肉价格始终偏低
无论是从全年社零数据表现还是屠宰企业鲜销量水平来看,2023年的猪肉消费可以说是近五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但对价格仍难以形成正向的偏多反馈。当然我们可以归结为生猪供应端增量水平较大影响,但2023年,在排除人的疫情防控因素且生猪产能开始去化的前提下,在出栏同比增长整体弱于需求同比增长的背景下,在交易体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的情况下,价格至少应该是好于去年水平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全年价格非但没有同比增长,甚至形成了全面转弱的态势。尤其是在2023年10月以来非瘟疫情逐步加重的情况下,供给端甚至没有给出在季节性强需求预期下的价格应有水平,反而是继续开始下跌。
所以说,实际终端消费的现实表现与猪肉需求预期之间的分歧在2023年可能仍持续被放大,也就进而变成了终端消费体感与价格表现相比并不匹配的现状。而说到猪肉需求预期,今年在经济周期整体处于底部的情况下,偏终端环节的隐形库存部分以及其滞后期的问题,可能成为了制造预期与现实分歧的最大疑点。
从大的视角来说,猪肉消费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线下户外场景的持续缺失或拉长了猪肉的累库周期,持续结转叠加生猪出栏规模的不断增大,不仅超越了去年的猪肉供给能力,部分季节甚至也覆盖了今年的增量需求。根据2023年末调研统计,猪肉向下游流通的过程中,流向餐饮酒店部分的占比超18%;另外,从国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看,总体消费收入中,有11%的营收属于餐饮部分(规模以上的餐饮企业统计数据),如果考虑到中小型餐饮公司以及终端小餐馆夫妻店等场景,猪肉在线下户外场景的消费占比或也与
调研水平相差无几。而这18%所代表的或许正是不同于屠宰企业冻品库存的那部分隐性库存,2023年以来,这部分隐形库存的不断去化,或成为了影响全年市场预期与现实分歧的首要矛盾。(理论库销比基于理论猪肉供应和理论需求测算,代表了除屠宰企业冻品库存以外的全社会猪肉库存变化水平)
如何看待2024年的猪肉市场
目前普遍的市场共识是2024年在能繁母猪产能去化和淘汰周期临近的背景下,生猪出栏水平或较2023年有所减少,而至于能否驱动价格方向由跌转涨,目前还有最后一个能够验证逻辑的关键时间节点,即春节前1月中下旬的节前行情。如果往回看,12月冬至行情前的大范围降温和需求增长也难抵出栏增量压力,可以说,全年最好的需求也并没有给出更高的猪肉价格支撑。那么这或许也意味着终端的隐形库存仍有继续下降的可能,也就会进一步使屠宰企业冻品主动去库节奏继续面临来自终端的压力。最后再进一步放大至产业视角,本轮自2020年以来的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期持续探底,在微观产业联动上或也限制了猪肉市场的整体去库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