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猪市的确不容易。
自七八月份的“小高潮”过了以后,猪市本来应该逐渐进入旺季,但是猪价却不涨反跌。
11月份已是天寒地冻,猪价仍然徘徊在15元/公斤的关口,养殖户依然是亏损状态。
不过,到了月底,终于迎来了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老天爷发威了。
近两年天气一直是农产品领域的一个重要变量,比如小麦因为天气出现了质量分化,玉米也因为天气变化上量不断波动,进而影响着价格不断涨跌。
而生猪市场也是如此。
受前段时间的大降温影响,猪肉消费迎来了一波抬头,尤其是南方的腌腊已经开始有动作了,对应猪价也出现了上涨。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南方气温的回升,腌腊进度再次变缓,猪价再次走弱。
不过这也让市场看到了希望,即腌腊需求还是存在的,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需求仍有望上升。
而就在这时,市场迎来了第二个变化:
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根据监测,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连续3周处于5:1至6:1之间,处于猪价过度下跌的二级预警区间,为推动生猪价格合理回归,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年内的第三批中央猪肉收储工作。
这是政策端沉默许久之后,再次释放的重要利好信号。
不过,对于这一信号,市场的反应却各不一样:
有人认为收储是官方对猪市的明确信号,虽然眼前来看,猪价反应不大,但是涨势已经在酝酿了,毕竟从生猪到猪肉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市场反应也需要一个过程。
但也有人认为,市场的反应往往是消息大于现实,也就是说,当消息刚出现时,对市场影响较大,而到消息真正落地的时候,反而表现平平了。
那么,按这个逻辑,在收储消息公布后,猪市确实有了一些提振的反应,但是很快就又回归平静。
而且照之前来看,收储提振失效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那么,猪价究竟是否会开启上涨模式呢?
在新农观看来,虽然压力重重,但进入12月份以后,猪价有小幅上涨的希望,但是这个支撑却并非是收储。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之前我们曾说,当前的生猪市场主要卡在了消费上。
而接下来消费层面主要有两大支撑:
一是腌腊灌肠。
而这个当前已经有所动作,而且今年肉价较低,腌腊会有一定的消费量。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今年猪价走弱,二次育肥积极性明显减弱,这也意味着市场大猪供应有限。而腌腊主要是对大猪需求较多,因此大猪有望率先上涨,从而带动整体猪价上行。
二是春节备货。
虽然前面的节日提振都失效了,但是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消费是有支撑的。
所以接下来,消费层面是一个向好的趋势。
而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能繁母猪的去化正在加快。
今年的猪市之所以艰难,除了消费恢复不及预期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猪产能去化缓慢,甚至是停滞。
因为今年曾被看作是猪价迎来拐点的一年,所以养殖户都在期待着消费报复性增长,从而拉动猪价,谁都不愿意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进行产能去化,或者说都在等着别人去化,而自己坐收红利。
所以今年生猪不但去化缓慢,而且存栏高位。
但近期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国内母猪存栏在4210万头,环比下降了0.7%,母猪存栏去化加快,市场中小标猪出栏激增,猪市短期承压,但同时意味着后续大猪压力明显减轻。
这时再加上官方释放的收储信号,再次表明官方对于生猪市场的态度,在情绪上也会给予提振。
所以,在进入12月份以后,猪价是有望迎来上涨的。只不过在硬性压力下,上涨的幅度以及上涨的时间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