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大举扩张后,却迎来了持续亏损、市值蒸发1500多亿的败局。压力之下,西南猪王新希望拉开了业务大撤退的序幕。
牧原股份盘中跌停,控股股东及实控人之子拟增持5亿元-10亿元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2023年9月至今,新希望旗下重要上市公司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新希望”)至少从30家子公司的股东行列中退出。
对此,新希望一位高管人士在回应界面新闻时称,此举主要是为了调整公司管理体系,这些被退出的子公司被重新被划拨至一家于2023年8月14日成立的新公司下面。
该高管称,调整后,这些子公司主要被归集到上市公司禽类事业部,原先这些子公司部分也有一些养猪业务,未来就都以禽类业务为主,养猪业务暂时就不开展了。
新希望旗下的部分业务处于剧烈调整当中,而在公司生猪养殖业务里面,新希望将闲置猪场的处置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自2022年底至今,已将川渝地区18个猪场项目转让给了当地国资,回笼资金20多亿元。
上述高管人士称,目前公司还寻求与山东、河北地方国资方面合作,将相关猪场资产进行盘活处置。
新希望近五年生猪出栏及经营数据
压力之下的收缩
2023年10月以来,在多个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看不到希望的投资者们,给新希望冠上了“没希望”、“老绝望”等名号。
产能过剩大前提之下,亏损是必然的结局。
自2021年开始,新希望就出现亏损,且2022年、2023年持续亏损。其中2021年归属净利润亏损95.91亿元、2022年亏损14.61亿元、2023年上半年亏损29.83亿元。合计亏损140.35亿元,超过了2019年、2020年合计100亿归属净利润。
业绩持续陷入亏损,新希望股价也遭下挫。2020年三季度,新希望股价曾迎来一次巅峰,股价飙升至42.2元,市值近2000亿元。但截至13日收盘,新希望股价收报10.58元,总市值480.94亿元。三年后,新希望股价蒸发了1500多亿。
不仅如此,新希望面临的还有一定的债务压力。
截至2023年上半年,新希望的总负债为970.2亿,较2019年增长3倍多。
总负债中,流动负债合计572.6亿,其中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两项分别为180亿和45.32亿,两项合计为225.32亿。而同期,新希望的账上现金仅为111.5亿,交易性金融资产为7751万,两项合计仅不到113亿,可见新希望已经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压力。
压力之下,新希望开始谋划控产能、控成本和降负债。
2023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新希望总裁张明贵表示,如何让养殖成本持续下降,进入到“良性”的区间,是新希望目前的中心工作之一。此外,“(继续)降杠杆、降负债”成为新希望2023年的又一项中心工作。同时,在养猪资产的综合利用和处置上,新希望也会继续保持动作。
对于之前40亿定增事项所建产能,新希望对外表示,2020年定增募投项目中绝大部分都在正常使用中。站在公司整体角度看,目前已建成产能相比近两三年出栏规划而言较为充足,未来不需要再新增产能,同时对其中一部分受外部因素影响未能有效利用的产能,也会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优化盘活。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至今,新希望先后两次向成都国资出售18个在建和已投产的养猪场,回笼资金22.43亿元的资金。据披露,该部分资产涉及的母猪产能在20-30万头,育肥产能达到500-600万头级别。
新希望内部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还在山东、河北寻找与当地国企合作,将闲置猪场进行出售,预计出售40-50亿的资产。该人士称,当地国企,尤其是一些承担房地产、基建等领域的国企,也面临着产业调整的需求,养殖业相比房地产、基建等领域,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
成本控制方面,据新希望披露,今年运营场线出栏肥猪成本一季度是17.4元/公斤,二季度下降至16.6元/公斤,三季度还会持续下降,年底预计可降至16元/公斤左右。9月断奶成本在345元/头。
不过养猪企业降负债并非没有尽头,猪企降成本还有多大空间?对此新希望上述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养殖成本是平均值,结合生猪养殖不同环节,以及不同场域,接下来新希望降成本重点在成本较高值的部分,预计这部分成本控制还能坚持1~2年。
具体而言,2023年降本增效主要有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还是做好以非瘟为主的各种疫病的防控,防控好了,不仅可以直接帮助降低苗种成本和死淘成本,也能减少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帮助实现各环节的满负荷生产,确保达到应有的生产节律;
其次是抓好种猪生产的几个环节,例如提高受胎分娩率、降低非生产天数,这些都是帮助降低苗种成本的;再次是抓好育肥猪生产的环节,重点关注仔猪进入自育肥场或放养农户之后最初30-40天的护理,然后是增重环节的饲喂效率,这些会影响育肥环节的死淘成本,以及饲料成本。
养猪业务艰难运营之际,新希望在其他板块寻找突破。
其中之一是其优势板块——饲料。
新希望总裁张明贵近期表示,抓好饲料、食品等与生猪养殖周期错位的业务经营,提升其盈利能力,弥补生猪养殖的亏损。2023年整体上是生猪养殖会逐步减亏、其他业务稳步提升,推动公司业绩整体改善。
除了饲料,刘永好多年前的另一布局,已经结出硕果。
2019年1月25日,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现旗下有 66 家控股子公司、 15 个主要乳品品牌、 16 家乳制品加工厂、 13 个自有牧场。
事实上,新乳业最初源于新希望旗下的乳业事业部,2002 年通过并购重组地方性乳企涉足乳制品行业。2006 年成立新希望乳业控股,2011 年从新希望剥离。
根据新乳业2023年中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98亿元、2.3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84%和25.14%。
迅猛扩张是因管理能力不足?
面对市场的质疑,新希望董事长刘畅坦言,新希望在生猪产业快速扩张后,管理能力未及时跟上,影响了生产效率与盈利能力。
这种不避讳的态度,在新希望内部自上而下都存在。面对投资者“如果能够穿越回2020年,新希望还会不会如此激进扩张?”的提问,新希望执行董事张明贵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并称,如果真能回到过去,希望更加稳健一些。
那“不稳健”又体现在哪里?
2013年,33岁的刘畅接过接力棒,开始执掌新希望。于此同时,新希望创始人刘永好还特聘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陈春花为新希望联席董事长兼CEO,“辅佐”刘畅。
三年后的2016年,新希望自饲料行业正式踏足下游生猪养殖。彼时新希望曾表示投资88亿元,通过3到5年时间发展1000万头生猪,并以“技术托管和技术服务”形式覆盖2000万头生猪。
2018年之前,新希望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销售饲料,但随着饲料利润的逐年下滑,刘畅做出了将新希望主要的商业模式从饲料销售转为商品猪销售的转变。
2019年,正值资本涌入生猪行业之际。新希望当仁不让,业务布局不断扩大。
据公开财报披露,2019年~2021年,新希望在工程建设方面的资本开支合计超过700多亿元。
可以说,短短三年时间,新希望在生猪产能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在700亿元左右。
在规模扩张之际,新希望管理层人事变动频繁,且管理团队不断年轻化。
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新希望时任总裁陶煦和时任财务总监陈兴垚先后于离职,李兵和牟清华分别接替相关职务。而李兵当时是新希望最年轻的总裁。
两年后的2017年,新希望老将邓成接任李兵的职位。2017年~2020年,新希望市值增长超4.6倍,但2020年邓成同样因“个人原因”离开新希望。继任者正是80后张明贵。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新希望中层管理干部中90后占比为23%,85后占比高达59%;中高层管理干部中,90后占比7%,85后占比29%。
在“年轻人”的带领下,2020年新希望定向增发募集40亿资金,用于发展生猪养殖。到了2020年底,新希望产能达到了7000万头,2021年底,产能规模又增加3000万头。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新希望生猪出栏355万,2020年增长至829万,同比增长到233%,2021年出栏998万,同比增长到120%,两年出栏增长到2.8倍。
2021年生猪市场产能已经出现过剩,到了2022年,新希望的生猪实际出栏已飙升至1400万头。对比5年来的归母净利润情况,新希望的投资远远未达预期。
降不下去的产能
10月13日,新希望公布了9月份生猪养殖相关数据。根据公告,2023年9月,新希望销售生猪137.21万头,环比增长 4.36%,同比增长17.55%;收入为23.10亿元,环比增长2.35%,同比变动下滑23.59%;商品猪销售均价15.97 元/公斤,环比下滑3.97%,同比下滑30.44%。
对此,新希望表示,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周期波动,去年同期猪价上涨较快、基数较高,而今年以来行业产能相对供过于求、本月猪价较低。
可以明显得看到,新希望生猪产能还在扩张。
新希望内部一位管理人士告诉记者,控制规模要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个是因为技术手段的投入,在产出方面,确实规模仍在增长,产能去化还无法体现在出栏量上;另一方面,的确,新希望正在做一些猪场资源的出清和资产盘活。
生猪规模化养殖是2018年非洲猪瘟疫后,中国养猪市场扩大布局的结果。2021年后,生猪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生猪价格随之持续走低。生猪周期创改革开放以来,下行周期之最。生猪价格持续走低,意味着养猪企业不断承压。
为此,近两年来,猪企纷纷又以降成本方式争取利润空间。对于猪企而言,规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摊销着成本,而且使薄利多销成为可能。于是,即使在生猪价格长期磨底期间,猪企主动或被动都仍在进行着规模竞争。
2018年非洲猪瘟疫后,在政策和资本加持之下,2019-2021年,养殖企业技术和设备迎来了更新换代,短短2年后,不仅生猪供应量得到恢复,而且出现了过剩。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仅5.44亿头,同比下滑21.57%。2020年,由于生猪产能尚未恢复,全国出栏量为5.27亿头,远低于正常年份水平。
但到了2021年,生猪出栏增至6.71亿头,同比上升27.4%。2022年持续上升,接近7亿头。2023年上半年出栏3.75亿头,同比增长2.6%,再创历史高位。
业内推断,预计2023年将出栏生猪7.37亿头。这意味着我国生猪供应在9年后再次刷新历史。
量大价跌,持续的产能过剩,导致新一轮猪周期下行期限被拉长。2021年4月起,生猪价格开始下滑,并长期在低位徘徊。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2月,生猪价格从1月份的每公斤35.8元回落至17.59元;2022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后半年修复上涨。年均价每公斤19.01 元,较2021年跌7.2%。
2023年上年年生猪均价14.6元/公斤,而同期养猪业的平均养殖成本为15.3元/公斤多一点。这意味着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2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7月份以后,生猪价格略有增长。但2023年国庆长假期,原本是属于猪肉消费旺季,生猪价格却又出现了下滑。10月6日,生猪(外三元)价格跌至15.89元/公斤,与9月29日的16.2元/公斤相比,下降1.9%,生猪价格破“8”,打破7月以来的首次破“8”的记录。这又为生猪市场恢复蒙上阴影。
价格不振,生猪供应似乎仍在增长。
10月13日,多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发布了9月份销售数据,数据显示,这些公司今年前9个月的生猪出栏量已超过去年全年。
具体到新希望,据披露,新希望2023年规划出栏1850万头,2024年2300万~2500万头。尽管主观上不再追求规模,但新希望的实际出栏规模仍在增加。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于养猪企业而言,猪周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外部环境,而是由养猪企业等市场主体主导下形成的主观结果。
沈萌说,2019年,资本一哄而上,不管不顾竞争对手如何,纷纷入局生猪养殖行业,并扩大规模,甚至连中石油也传出养猪计划。
如今,身处其中的猪企实际上很难将产能降下来,如果要降产能,那么就必须将固定资产投入进行有效出清,否则就会造成损失。产能去化陷入了悖论。
和其他上市养猪企业一样,由于2021年以来生猪产能大爆发且至今去化缓慢,新希望也陷入了囚徒困境。
一位业内人士称,新希望对于养殖场的盘活处理,单从新希望本身而言,是优化产能的表现。但从整个行业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产能转移,整体上,整个生猪供应的量并不会有明显的减少。
对此,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称,国内市场的生猪消费量是基本确定的。而面对行业产能过剩,养猪企业应该围绕着生猪本身不断拓展产业链,发掘新的消费需求,并不多拓展市场。比如进行猪肉食品加工、化工材料提取等,以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
新希望上述高管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公司也在食品加工方面延长产业链,但预制菜因为规模限制等原因,目前尚不在公司业务布局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