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再高,也只能随行就市。”卫锋在河北沧州经营一家小猪场,目前存栏630头生猪。他感慨,当地玉米价格已高达1.39元/斤(折合为2780元/吨),养猪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猪不可一日无粮。广东梅州的猪场老板夏华同样对饲料涨价感到无奈。为提高生产成绩,他不再自己配料,而是购买更具营养的成品料,即玉米豆粕型饲料。如今,巨大的养殖需求使国内饲料消耗量与日俱增,去年国内猪料产量突破1.3亿吨。据统计,养殖业饲料年消耗量近4.5亿吨,其中的粮食成分占我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量总和的40%以上。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将全面加强包括粮食在内的资源节约工作。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全面部署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低蛋白日粮的政策不断深化落地,将为国内解决“人畜争粮”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01去年养殖业消耗饲料约4.5亿吨
今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其中提到我国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自2012年起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国际上通常认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就代表该国或地区粮食安全。
记者了解到,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51.69%。不过,尽管我国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在6亿吨以上,但进口量同样维持高位,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6亿吨,粮食产量与进口量总和共8.5亿吨,创历史新高。
进口粮食以大豆、玉米和小麦为主,主要用于弥补饲料粮缺口。其中,大豆为9652万吨,占粮食进口量的59%,玉米、小麦、稻谷及大米分别为2835万吨、977万吨和496万吨,合计占26%。
广西南宁一家饲料企业相关负责人黎生向记者介绍,饲料的配方随着市场行情变化,不过玉米、小麦、糙米、高粱等能量类原料占比为60%-70%,蛋白类原料以豆粕为主,占15%-20%。
专家称,去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4.5亿吨。记者按配方占比(60%能量原料、15%蛋白原料)估算,饲料中包含的粮食成分不少于3.4亿吨,占我国粮食产量与进口量总和的4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有不少于40%的粮食用于养殖动物。
人畜争粮,并非空谈。今年5月在短视频平台持续发酵的“青贮小麦”事件让更多普通民众感知这一现象。彼时,河南、山东等华北多省被爆有农民将未成熟的小麦收割后卖给收购商或养殖场,最终作为青贮饲料喂养牛羊。由于小麦的种植与收割事关主粮安全,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传播之下引起巨大反响,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
江西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欧阳克蕙告诉记者,“青贮小麦”事件的发酵具有偶发性,实际上这是特定条件下、小范围、常态化的事情,是一个市场行为,它背后反映的是牛羊养殖业饲草料的不足。
“其实前几年饲料里并不添加小麦,使用小麦主要是因为去年玉米、小麦价格倒挂,用小麦更划算。”黎生分析道,玉米和小麦互为替代原料,国内小麦连年丰收,价格稳定,而玉米价格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迅速上涨,去年上半年甚至超过小麦价格,在这种背景下饲料厂为了缓解成本压力,寻找可用于替代玉米的原料,如小麦、稻谷、糙米等。高峰时期,行业里小麦用量占比达到饲料粮的30%-60%。
记者统计得知,2021年2月起,小麦价格低于玉米价格或持平的时间长达7个月。黎生表示,今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影响,许多乌克兰的小麦合同违约,国内小麦价格不断冲高,饲料厂使用小麦的比例也就降了下来。目前公司用于生产猪饲料的小麦占比约15%,稻谷和糙米也有使用,不过稻谷主要为三年左右的陈谷。
02肉蛋奶刚性需求引发人畜争粮
“中国文明不但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独特的……是唯一不用动物乳汁和乳制品供人们普遍食用的重要文明。”这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描述。《黄帝内经˙素问》中又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物历来是中国人的主食。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人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快速提升,我国的食物结构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8989.99万吨,与1980年相比增长6倍以上;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3408.81万吨和3682.7万吨,与40年前相比分别翻了3倍和32倍。
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我国粮食需求量迅速提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认为,人畜争粮源于对动物蛋白的刚性需求,副食由更多的主食转化而来。
记者了解到,2021年国内猪肉产量达5295.93万吨,如果按照2.65:1的料肉比计算,需要消耗1.4亿吨饲料,其中包含的粮食成分超1亿吨。同年,国内牛肉产量约697.51万吨,按照8:1的料肉比计算,需要消耗5580.08万吨饲料,保守估计,其中的粮食成分不低于1000万吨。
“为补充营养成分,企业在养殖反刍动物时除了喂食饲草料,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饲喂精饲料,精饲料中主要成分包括玉米、麦麸和豆粕等。”欧阳克蕙向记者介绍,育肥牛精饲料喂食比例占20%-40%,奶牛喂食比例则可以达到60%。
在知名养猪专家樊福好看来,过去国内使用杂粮养殖土猪,饲养期在300天以上,养出来的猪更健康,对人类更有益。如今人畜争粮的局面起源于玉米豆粕型饲料在国内养殖业的推广,过度追求生产效率的“饲料猪”现已成为常态。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生活水平较低,肉类消费量少,彼时养殖业以散养为主,牛羊以天然草为食物,生猪也具有耐粗饲的特点。1978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始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培育和杂交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直接从原产地引进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瘦肉型猪种。20世纪末,伴随养猪业规模化水平的提升,饲料工业崛起,国内在人均肉类消费量不断攀升、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埋下了人畜争粮的隐患。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左建军告诉记者,我国生猪养殖技术与日粮配方的设计早期受美国技术理念影响,逐渐适应以玉米、豆粕作为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欧阳克蕙则表示,国内牛养殖业经历了“役用”向“肉用”转变的历史阶段,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过引进国外品种,对国内牛种进行改良。到了90年代,肉牛产业迅速壮大,2007年左右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肉牛产业的发展刺激了饲料粮的需求。
03原料与技术资源短缺为根本问题
“人畜争粮是条件性的,因人因地而异。”左建军认为,总体而言,如果以当前玉米、豆粕供需矛盾为例,人畜争粮主要反映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原料资源短缺,目前玉米、豆粕需求大而供给不足;二是技术资源短缺,非常规原料开发、常规原料新技术开发等尚有欠缺。他举了个极端的例子,玉米和木头同含碳水化合物,未来如果技术先进,能低成本、高效率将木头分解成可供动物利用的简单结构碳水化合物产物,相当于开发出新的能量饲料原料,且储量巨大,这对缓解玉米源等碳水化合物营养的缺口能起到重要作用。“理论上,养殖动物需要的是营养,玉米、豆粕只是能量、蛋白质的载体,并不是非玉米、豆粕不可。”
原料资源短缺的问题背后,涉及主粮与饲用粮的土地之争。据了解,我国粮食政策对稻谷和小麦这两种基本口粮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要求主粮自给率达到95%-100%,其他粮食则通过国内外两大市场达到综合平衡。
粮食尤其是主粮安全重于泰山,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大豆产业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司伟分析道,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保证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绝对安全,留给大豆的发展空间有限。
记者按去年9652万吨的大豆进口量及130公斤/亩的单产水平估算,我国需要7.42亿亩耕地才能达到大豆自给自足的水平。
“按18亿亩耕地计算,拿40%以上的耕地来种植大豆缺乏可行性。”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余建斌谈到,应当建立一种广义的食物安全观,而不是局限于狭义的粮食安全。
欧阳克蕙同样表示,应当从粮食安全观转向食物安全观,肉蛋奶都属于食物体系。人畜争粮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农业种植结构的问题,这也是国家推行“粮改饲”的初衷。“优质牧草无论从产量还是营养层面都比小麦青苗高,未来在调整和完善种植结构上应该因地制宜,适合种粮的地方就种粮,适合种草的地方就种草。”
此外,她也强调,草地开发存在极限。尽管我国草地面积辽阔,但它与耕地不同,草地承担了更多的生态保护功能。所以,在规划上,我国北方的草地需要加以保护,南方草地则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未来无论哪种类型的草地,都需要加强研究,通过合理利用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及双赢。(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卫锋、夏华、黎生均为化名)
最新发布